{SiteName}
首页
海林市新闻
海林市地理
海林市经济
海林市特产
海林市环境
海林市历史

然间炼狱宁古塔,现在也有城市,为什么清朝

可怕的从来都不是宁古塔,尽管那个地方气候严寒,人烟稀少。但被流放之人,真怕的却从来不是那个地方生活条件的恶劣。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以上。在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市和宁安市,也就是以前的宁古塔旧城和新城。如此来说,城市都能建成规模,现今也有不少人在那边生活,环境的恶劣就算是在过去,也压根不算什么。而流放这种惩罚,却是古人所接受不了的。

首先,一旦被流放,往后所要面临的结果很可怕

流放,是古代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之所以看得如此之重,那是古代人对家庭的观念所致。

在古代,大家普遍家族观念较重,非常讲究落叶归根。就算是那些当了大官的,也极少有人愿意老死他乡。所以,年龄一大,就常见有告老还乡的官吏。这是因为古代人把客死他乡作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而一旦被流放,就相当于是判了无期徒刑,大概率是再也不可能回到老家了。

另外,清廷虽然规定流放以10年为期,10年期满未再犯事者可返回原籍。但由于路途遥远,很大一部分流人到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法回家;有的则因原籍已无家人,只好选择在宁古塔定居;有的虽然原籍有家,但感到回去后无颜见家人而不愿回去,因此服完刑返回原籍的流人很少,大多数都客死在了宁古塔。剩下的那部分就更严重了,世代与披甲人为奴。不但他自己回不了老家,子孙后代也全是奴隶,生活还有什么希望。

其次,流放的路上,能安全走到也并不容易

清代刑律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由此可见,流放过程中的路上,连每天走多少都是硬性规定的。

若在途中无故稽留,将受到惩罚。而流人每天必须的食物,均由当地政府供给。这些食物和在监人犯的食物差不多,对于长途跋涉、体能消耗巨大的流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即使这样少的食物,往往也不能够足额发放,流人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使在险恶流放途中的流人,处境更加悲苦。更为痛苦的是,流犯经常受到担负递解任务的解役兵丁肆意虐待,动辄遭受打骂,甚至有些衙役还勒索犯人。流人们因为不堪承受路途中的折磨和对流放生活的畏惧,脱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流放的犯人当中,也有一些在流放中途就被折磨死了。

最后,流放到宁古塔之后的生活尽是折磨

流放的犯人,当然不可能是让他仅仅人过去就完事了,而是必须在宁古塔服一定的劳役。这又分成为两种,为奴和当差。

那些被判与披甲人为奴的,大多是犯了比较严重的罪行,他们到了宁古塔之后,通常是被朝廷赏赐给了当地的官员和驻防的兵丁。这样一来,此人基本就再也没有自由,并且毫无翻身的机会了。朝廷为了使这些为奴人犯“备尝艰苦,长受折磨”,并还能容易管理,用法律规定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犯人,“务令家主严行管束,断不许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这意味着,为奴人犯的自由被完全剥夺,不仅自己不能赎身,他们的子孙也要世代为奴,不准出户为民。

其次是当差,这一般对那些有流放年限的,根据身份的不同,所从差役也会有所区别。例如有官员背景的犯人,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大多会受到一些照顾。清初发往黑龙江、吉林当差的官犯大多在驿站、官府、官庄等地从事一些杂役。而平民就没那么好过了,一般会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使,例如开山、修建等各种苦役。

至于宁古塔当地的苦寒和恶劣天气,相对上面来说,显然还让人更容易接受一些。不过在当时,那也真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吴兆骞在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众多条件结合在一起之后,古人就有了这样一种观念,流放宁古塔非常可怕,九死一生。但要分开来说,可怕的从来不是宁古塔环境的恶劣,而是人对人的态度。一旦被流放,人就不能把自己当人看了,别人更不会用对人的方式对你,这才是最可怕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inzx.com/hlshj/1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