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林市新闻
海林市地理
海林市经济
海林市特产
海林市环境
海林市历史

九华朝圣

金九银十,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我们又一次准备启程,迎着朝阳前往朝圣之地——九华山

九华山相信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不管你是佛教徒、居士还是普通旅游爱好者,九华山作为佛教四大佛教名山、旅游胜地早已名满天下。我认识一个朋友,每年都来九华山朝拜,不管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来一趟。我曾问过他为什么每年都要来?每次都要跑那么远的路,把自己弄的那么累,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只简单的回答了两个字:“心安”。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足以让我无言以对。我也能了解九华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记得半年前我们曾写过一篇《海林禅寺普陀朝山之旅》的文章,这次也是佛教四大名山。我想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把四大佛教名山都写个遍。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佛教四大名山的,说的是朝拜四大名山的好处。我今天引用一下来给大家做个科普。

“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有: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以五台金世界、普陀琉璃界、峨眉银世界、九华幽冥界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

 五台山 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普陀山 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峨眉山 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九华山 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地藏菩萨之“大愿”,是指他的愿心极大,要普度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乃至地狱之中的饿鬼等一切生灵),只要地狱没有度空,他就不成为佛。

 观音菩萨之“大悲”,是指他的胸怀极为慈悲,即所谓“大慈大悲”。“慈”是“予乐”,即为众生带来快乐;“悲”是“拔苦”,即为众生解除痛苦;“大慈”是“无缘大慈”,即不分亲疏、不计恩怨地为一切众生带来快乐;“大悲”是“同体大悲”,即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解除众生的痛苦就是解除自己的痛苦。

 文殊菩萨之“大智”,是指他的智慧极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佛法的最高智慧)。

 普贤菩萨之“大行”,是指他在实践佛法宏旨(普度众生)方面极为尽心尽力,再难也不中断、再苦也不停止。

 因此,人们朝拜九华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地藏菩萨那种大愿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观音菩萨那种大胸怀;朝拜五台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文殊菩萨那种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普贤菩萨那种大践行。

 其实,这四位菩萨是代表修行佛法的四项要求,即:一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立下宏大的愿心——修行佛法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二要像观音菩萨那样具备广阔的胸怀——无论是亲人、仇人、好人、坏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为之解除痛苦,带去快乐。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要以菩萨自居,要不分彼此,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三要像文殊菩萨那样具有高度的智慧——努力领悟空有观、因果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真谛(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四要像普贤菩萨那样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地将佛法真谛用于实践,兢兢业业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立下了宏大的愿心,即使没有前往九华山,也等于见到了地藏菩萨;只要我们具备了广阔的胸怀,即使没有前往普陀山,也等于见到了观音菩萨;只要我们具有了高度的智慧,即使没有前往五台山,也等于见到了文殊菩萨;只要我们切实遵循佛法努力实践,即使我们没有前往峨眉山,也等于见到了普贤菩萨。”

说到九华山就不得不提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出自地藏王之口。那么关于地藏王菩萨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今天我就给各位看官讲讲地藏王菩萨的故事。

相传,佛陀住世时,有四大菩萨协助应化人间,他们分别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们还是本着那分悲智愿力,不断在人间显迹、救度众生。在中国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萨在中国显迹、度化的道场,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所显迹的地方。

地藏菩萨在九华山显迹,大约是在释迦佛灭度后的一千五百年间,那时在新罗国——就是现在的南韩,王族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字叫金乔觉,他因喜好佛学而出家修行,出家后他想:一定要到中国才能求得佛法。所以他搭船带着白狗“善听”,渡海到中国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阵大风将船吹至岸边。这位年轻的比丘就弃船,带着白狗,向山的方向前进,不知不觉中来到山岭处,放眼一看,山下尽是一片平原,风景十分优美。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时间。

他在山中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因欠缺粮食,仅以野草、山果充饥,甚至在传说中他曾吃土维生,称为“观音士”,这是传奇的记载,不过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见。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处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内为了取水而必须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传奇中还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当金乔觉打坐时,忽然被一条虫咬到,他吓一跳出定后,见到一位身穿黑纱的妇人,在他面前叩头跪拜说:“非常忏悔,我的儿子不懂事,冒犯了圣体。为了表示忏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边化出一条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妇人说完话即消失了,之后果然离洞口不远的山崖出现一股清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听说无论如何的干旱,泉水仍是不断流出,这也是传奇之一。在九华山修行经过多年,有一群诗人到那里游山玩水,想寻找灵感作诗,忽然间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锅子放在石头上,柴火已熄灭了。看看锅内,只有野菜混杂着观音土,大家又探头往洞内看,原来有一位修行者在那里打坐。大家在洞口静静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时分,修行者终于出定,走出洞来。他看起来不太像中国人,据传奇的记载地藏菩萨的相貌很特别,他的身高约七尺高,额头很高很宽,所以那些诗人问他从何处来?比丘即自我介绍,并说他来自新罗国。

那些诗人听了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让他过着这么刻苦的日子,从此那群诗人就成为他的护法,又去禀告山主——闵公。闵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时,心里非常欢喜,于是赶紧去拜访。看他住在那么简陋的山洞内,闵公也觉得很不忍心,因此决定和诗人们一起为修行者盖一座简单的精舍。

金乔觉比丘生活安定后,他更加用功修行、研习佛法,护法的这群人也常来请教佛法。尤其是闵公,他非常敬重三宝,每天都要供养一百位僧众;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请,总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专程去邀请金乔觉比丘,才会正好满一百位,长此以往,金乔觉比丘经常到闵公家里应供。闵公对这位高僧非常恭敬,于是让儿子随他出家。

有一天,闵公向金乔觉比丘说:“您应该扩大修行的道场,因为前来求法的信众愈来愈多,将来也会有人来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扩建道场呢?”金乔觉比丘说:“只要有足够的地方就可以扩建。”闵公说:“您看,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金乔觉比丘说:“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范围即可。”闵公说:“那一点点怎么够呢?”金乔觉比丘说:“这件袈裟的影子能盖住的地方,就够用了。”闵公不甚解地答应了。金乔觉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向空中扬去,一阵乌云遮住了阳光,整座山被乌云遮盖犹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闵公既惊讶又欢喜地把整座山奉献给金乔觉比丘,这群诗人即思惟着:“到底怎么为这座山命名呢?应称为‘九子山’还是‘九方山’?”若以看莲花的心看这座山,它就像九瓣层叠的莲花,于是大家提议以“九华山”定名。

从那时起,护法的人愈来愈多,道场也很顺利地扩建完成。这位金乔觉大师在当时度人无数,从韩国渡海来跟随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后来僧众太多,发生缺粮的情况,而“僧多粥少”这句成语就由该地传衍出来。金乔觉比丘想把僧众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乐佛法,虽然生活困顿,还是为法忘躯,要跟随金乔觉法师,不愿离开九华山,有所谓“枯槁众生”,用来形容在那儿好乐求法的人。

为什么后来大家会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呢?因为,白天他为弟子们说法,一到黄昏时他就入定了。据说,到了夜晚,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发出地狱刑具的声音。所以很多人传说金乔觉法师夜晚时分会到幽冥界去度众生,所以称他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

他自二十四岁上九华山,直到九十九岁的七月三十日圆寂,在九华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岁月,可见地藏菩萨和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

来源:《证严法师说故事》,作者:证严法师。

故事讲完了,至于跟你听过的一样不一样,咱们这里不做争论,权当个故事听吧。

朝山拜佛,从娑婆拜到净土,从凡夫拜成圣者,从污秽拜到清净,由身体的健康。拜到心灵的健康,从山下拜到山上,从旷野拜到殿堂,从外面拜到里面,从远处拜到近处,从黑暗拜到光明,每一个朝山拜佛的功德种子种下去,必能开花结果。《法华经》有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一切众生都是在表法,我们不应该离开红尘而空去追逐出世法。世间法做好就是修行,要知道,道在红尘,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修行。修行,远看是佛,近看是爱。

修行是一条艰巨的道路,若不能抱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心,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如何培养坚定的道心是很要紧的事。朝山可以培养道念,当你从遥远的地方一路向圣地时,如果途中经不起种种考验,如何能到达圣地呢?因此朝山时,正好是考验道心和毅力的时候。

心中无信而朝圣,或为新奇如观光,不知朝圣功德者,此似朝圣非朝圣。我们身外的一切现象,都在我们身内有相互对应的存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真正的朝圣,就是看到自己的心。

朝圣的正确动机是什么?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所以在你出发前,应该许个愿,愿你的朝圣之旅,不管以什么方式,都能不断地让你忆起佛陀一切尊胜的证悟功德,并能因你的七支供的念诵,点灯,绕行,供养,礼拜……让你积聚福德、净除染污。

然而,若只是为了模仿别人,或是以与他人攀比的心理,或是以我慢、骄傲、嫉妒等等烦恼之心为动机而供养、朝拜,则无法得到很大利益。故此,朝圣者应当舍弃前面所说的不正当动机,而以念知、不放逸之心念经诵咒,布施行善,多做佛事回向众生。

如何朝拜才有功德?殊胜的朝拜是对圣地及圣物有无分别的信心,不分别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知道佛无门派,法无高下,显密无二,众生一体,同体大悲。遇种种违缘有忍力,不起烦恼。将一切善事功德回向众生。

如果你只是观光拍照,你只是影子朝拜:看上去象朝拜,但等于没有朝拜。以玩耍、旅游、开玩笑的态度,不懂朝圣的功德,是不恭敬的朝拜。

我们朝山拜佛最起码要达到两种作用,一种要忏悔我们的业障。拜也好,走路也好,没有点毅力,不吃苦,是走不下来拜不下来的。虽然就这么三五天,只要能用上心,也能达到消除业障。另一种作用是亲近善知识。随朝到的寺庙里能亲近到那些善知识给你开示。你遇到的善知识,也应该都把他看成佛菩萨为了接引你而安排的。

为何圣地具有很大加持?由于过去的佛菩萨与历代祖师大德们,在各个圣地发过广大的善愿:祈愿未来有缘朝礼此圣地的无量众生,能够因为见闻、忆念或接触到此圣地,暂时的苦痛都能平息,无尽的善业都能圆满,最终皆能证得清净的佛果!由于诸佛菩萨们广大善愿的加持力,当我们朝礼圣地时,受这股力量的影响,很自然会生起感动与信心。

到了圣地每个人心中都坚信:依止圣地殊胜的功德力量,所有恶业得以清净,善业得以增长,这种欢喜心的生起,即是圣地的加持。因为加持的意思就是藉由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氛,而使得众人各自内心得以转化清静。因此,当我们带着虔诚心朝礼时候,自然而然心都会沉静下来,心系着法,想要好好的修行礼拜,转绕佛塔,积聚善业。

朝山时应观当下净土,一切众生为佛菩萨化身,不然佛菩萨找你化缘你都错过。乃至猫呀、狗呀,都不要去轻视它。为什么这么说呢?如象很多记载,菩萨的种种示现,多份都不是金光闪闪空中显现的菩萨身。菩萨没有一时一刻离开我们,他一直在守护着我们,但中间有一个感应道交的问题。如果你的心能趋于菩萨的慈悲心、平等心的时候,就能见到菩萨。如果不能相应,菩萨再着急,也没有办法。

感恩佛佑众生,只要我们也做一朵清净之莲,莲花不必生在净土,心静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一心念佛,不住一物,日行一善,不用往生也能到达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我是大师兄的分割线================

“平湖市海林寺”是平湖市海林寺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inzx.com/hlsdl/1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