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林市新闻
海林市地理
海林市经济
海林市特产
海林市环境
海林市历史

清朝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堪比走黄泉路,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甄嬛传》中,甄嬛在宫中一朝失势,不仅自己被发放到甘露寺,家人也被流放到宁古塔。流放宁古塔在清宫剧中经常出现,这可以说是一项生不如死的惩罚。当然,对于甄嬛这种还有点门路的人来说,家人流放宁古塔的路上或许能得到一些官差的照顾。但对于其他普通人来说,这段路途无异于是一段黄泉路!

为什么许许多多的清朝人,宁愿接受死刑,甚至自杀,也不愿意被流放到宁古塔呢?在这段堪比黄泉路的流放路上,到底存在着什么可怕的怪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宁古塔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

清朝的宁古塔,并没有塔这个建筑。之所以叫做宁古塔,是因为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在此地居住。而在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范围,在成为满清专门流放罪犯的场所之前,它原本是清朝时期朝廷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同时也是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不过,虽同是东北地区,那时宁古塔的环境与今日可是大有不同。

当时的清朝正处在小冰川时期,不像如今全球都在变暖。因此那时东北气温比现在要冷得多,可以称得上是极寒之地,像撒水成冰、零下二十几度也都是常见的现象。另外,被流放的囚犯通常都得不到好的照顾,缺少御寒衣服,住宿条件简陋,生病得不到医治,很容易就让他们熬不过宁古塔的冬天。

流放宁古塔路途遥远,流放途中是折磨

被流放的犯人大多是来自北京都城的,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和娇滴滴的官家子女。而宁古塔距离北京都城有七八千里,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这些犯人们只能靠一双腿行至宁古塔。除此之外,他们需要面对的,还有沉重的镣铐和官差们的压榨。

在流放的旅途中,每人每天只会给八两粮食。而八两粮食是什么概念呢?小碗米饭,总共会有一碗半。犯人们就要靠着这一碗半的米饭,每天负重走上几十里。而且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粮食数还会再减半。因此很多人都会被饿死在流放途中。如果仅仅是日复一日地走路,吃不饱饭的话,听起来或许还不那么可怕。

但在这条路上,除了风餐露宿外,还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越往北走,天气就越恶劣越寒冷。寒冷的地方,猛兽也异常凶狠,居无定所的犯人们,往往就会遭到猛兽的突然袭击,成为他们过冬的盘中餐,因而每个人都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提高警惕,防范野兽的出现。

被流放过去的人都在当地干啥

清代笔记《研堂见闻录》里曾称宁古塔为非复世界,中国亦无至其地者,可见当地环境在当时已经是十分恶劣的。因此这里人烟稀少,缺乏各类资源,而被流放过去的犯官及其家属就成为了唯一的劳动力。

宁古塔作为军事重镇,虽然将军驻地已经转移,但是仍有大量的满清驻军,即披甲人。被发配的犯人就会分配给披甲人为奴,服苦役。他们当时的劳动主要是以开荒、修皇陵、搬运物资等这种强度极大的劳动为主,在兵源不足时,还会被

充当士兵。到达宁古塔后,真正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这种痛苦比起死亡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满清对郑成功极度痛恨,他的父亲郑芝龙就曾被发配至此。

对于许多青壮年来说,尚不能承受宁古塔如此大强度的体力劳动,更何况是妇孺老人呢?不过实际上,发配到宁古塔的女犯人们,需要做的事情比起男犯人来说可能更屈辱,更加难以忍受。

上文已经提到宁古塔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各类资源,集市并不发达,妓院更是鲜有。而为了抚慰位于边疆的士兵军官们,解决他们的生理需求,清政府特地开设了军妓和官妓。那些犯官的家眷妻女,往往会被先收入官妓籍,然后再流放到宁古塔。

原本是如花似玉的夫人小姐,在面对粗鲁野蛮,不懂得怜香惜玉的士兵们时,下场可想而知。要么就是被折磨至死,要么就是不堪其辱,自尽而亡。所以说,宁古塔里女人们的日子其实比男人更难,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就连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结语

宁古塔对于清朝的犯人们来讲,的确是一场噩梦。到了宁古塔,除非是皇帝大赦天下,否则他们面对的就只有一眼望到头的绝望。但在我们如今看来,宁古塔的存在也确有其积极意义。由于清朝对思想文化的严厉管制,就有不少文人,因为文字狱而下放到宁古塔。而他们的到来,也恰恰给宁古塔带来了一些生机。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汉人杨越在流放到宁古塔后,受到了宁古塔将军的重用,于是带领自己的家人教授了当地人汉文化,开办了不少学院。宁古塔这一带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受罚的这一批又一批文人造就的。他们用自己的学术知识,给宁古塔带来了不同于边塞的文明,让它在后世得以继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inzx.com/hlsdl/1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