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林市新闻
海林市地理
海林市经济
海林市特产
海林市环境
海林市历史

点赞海林市蔬菜村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

点击“雪城先锋”了解更多信息

蔬菜村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城郊,坐落在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张广才岭东麓脚下。全村现有户、口人,耕地面积亩,林地多亩。村党委有党员名,积极分子名。蔬菜村原名“幸福村”,可往前数30年,幸福村的村民却并不知道“幸福”是个啥滋味儿。人多地少,生活刚刚跨过温饱线;村集体经济几近空壳、无钱办事,加之后合并进来的分屯带来多万元负债,村集体经济“雪上加霜”。多年来,村党委按照“以菜富民、以企强村、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从做大做强棚室蔬菜产业入手,采取多种手段,使村集体经济飞跃式发展。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万元,村集体资产积累近3亿元,实现了从破旧贫困后进村到富裕文明先进村的“蜕变”。

建强堡垒发挥党员作用抓实蔬菜主导产业

近年来,蔬菜村党委坚持把建强基层堡垒、发挥党员作用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结合村情实际,努力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路径,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

蔬菜村年产业园

一是厚土培育飞出“领头雁”。蔬菜村现任党委书记窦乃兴讲政治、懂政策,脑子活、主意多,是蔬菜村的“一块宝”,他针对村里人口多、各项工作任务量大的实际,从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入手,给村里多名党员建清单、压责任、落任务,让带富能力强的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带生产致富。

二是党员带头闯出致富路。让村集体甩掉“穷包袱”、让百姓走上致富路,一直是村党委的最大愿望。经过分析村情、考察市场,村党委最终把发展致富方向瞄准了蔬菜产业。为了在“小蔬菜”上作出“大文章”,村党委多次组织党员大户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确定了发展高附加值反季蔬菜的思路。由于建暖棚投资较大,菜农普遍心存顾虑,虽经多次动员,却始终没人敢“涉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面对菜农的顾虑,村党委决定由村集体出资,在机动地上建起示范基地,由党员大户带头示范,“试水”棚室蔬菜种植。转春一算账,收益明显高于老式种植方式。身教胜于言教,村民见到了实惠,发展棚室蔬菜的热情被彻底激活,几年间,满村遍是“黄金棚”,全村家家种菜、户户有棚,村集体有钱了,百姓腰包也鼓起来了。

三是突破瓶颈壮大产业规模。针对蔬菜品质不高,制约蔬菜产业发展这一问题,村党委坚持提升技术和强化管理“两手抓”,让村里的蔬菜从“产得多”向“卖得好”转变。村里建起了拥有4万册图书的“农民科技书屋”,每年都面对菜农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聘请寿光及以色列、荷兰等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到村讲课,年培训菜农0余人次。投资多万元,在蔬菜园区安装了蔬菜生产全程监控和监测检疫设备,对蔬菜生产过程和残留农药进行监控检测,帮助菜农把好质量关。经多年努力,蔬菜产业基地已打造成“国家级蔬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村共发展蔬菜余亩,建设标准化蔬菜棚室4多栋,年产蔬菜1.4亿斤,产业总收入1.6亿元。四是放眼国际打造硬品牌。为广开蔬菜销路,村党委在园区内集中流转调整村民手中零散土地,集体出资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00平方米、建筑面积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搭建了蔬菜贸易周转平台。

为了让蔬菜走出省界国门,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更大的收益,村党委牵头,组建了蔬菜合作社,先后为菜农引进以色列、荷兰、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蔬菜品种,成功注册“威虎山”“海浪河”等蔬菜品牌商标,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打造俄罗斯、韩国和上海、广州等南方省市的“菜篮子”,实现蔬菜年出口多万斤,年收入超亿元,蔬菜村已成为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和村级蔬菜最大出口基地之一。

算小账管“三资”严防集体经济“跑冒滴漏”

村党委始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对村集体的资源、资产、资金无论大小,全部紧紧攥在手里、管理到位,守住集体经济基本盘,实现保值增值。

蔬菜村工业园

一是集体资源凡用必“签”。村党委对集体资源管理十分严格,村集体的开荒地、林地、水泡、河滩、草原、矿山等资源,无论价值几十还是几万元,都严格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多年来,村里归档留存各类承包合同、协议上万份,村集体每年都有几十万元发包收入。例如:通讯、电力、水务等部门在集体土地上安装铁塔、线杆、电缆线,村集体都要与相关部门签订协议,按年收取租金。对利用村集体农田路运输河沙山砂的,村集体都先行与运输企业签订补偿协议,保证事后除去维修道路费用,村集体还能有不少“余富钱”。村党委抢抓土地确权机遇,年,通过“账外地”收费,又为村集体增收27万元。

二是集体资产凡征必“建”。凡是涉及房地产开发征用的村集体场院、房屋、土地等资产的,村集体都不要一次性拆迁补偿款,而是要求置换市区黄金地段门市房产权,为村集体增加固定资产,确保稳定收益。30多年来,除国家依法征地、建设公益设施动迁房屋场院外,村集体从未卖掉一寸土地、一块砖瓦。年时村里有一处场院被企业看中,想出价50万元一次性征收,村党委顶住各方说情打招呼的压力,坚决不卖,明确要求与对方联营联建。最终由对方出资83万元,村集体以场院作投资,双方各按50%股份合作建设了多平方米的新兴市场。年因道路扩建,新兴市场被征用部分房屋,村集体退还对方所有股权,又追加投资多万元,将市场扩建到2平方米。目前,新兴市场净剩资产已达到万元,为村集体年增收50多万元。村集体在海林市城区黄金地段拥有门市房产权近万平方米,既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不竭源泉。

三是集体资金凡动必“管”。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不浪费一砖一瓦、不乱花一分一厘”的优良传统,在持续抓创收的同时,严格把好集体资金“出口关”。村里议事定事都按照“四权”工作法,不该办的事一件也不办,凡是重大事项决定,都要先征得党员同意,再由党员到群众中进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规范执行村民理财制度,严把“三资”管理关口,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乱花。为做好账目管理,村里建设了标准化档案室,从民国时期以来的地照、房契、林地合同等档案资料都得到完整保存,村里的每一笔花销、合同协议签订和变动的过程都有据可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也对村“两委”规范财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约束作用。近年来,共清理不合理支出40余项,节约资金30余万元。

不松劲不歇气广植集体经济“摇钱树”

富而思进才能永立潮头。村党委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寻找和挖掘新的增长点,想尽办法创收增收。

蔬菜村蔬菜大棚

一是抢抓机遇攒“家底”。村党组织抓住市区门市房、办公用房短缺的契机,提出了将村办公室开发建设成集办公、商用、住宅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对外出租出售。经过动员发动,反复研究,村“两委”班子达成一致,实施开发项目。楼房建成后,村集体净得平方米的门市房产权,每年收租金20多万元。

二是联营联建增收益。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建,土地不断增值,找村党委联系用地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为确保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村党委坚持“只联不卖”的原则,无论谁想占用村集体土地,村里都只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合作,决不一次性卖掉。村党委利用国家级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占用村集体土地的有利契机,与开发区联合建设占地60公顷的蔬菜村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的20%归村集体所有,已有热电联产、银锚机械、三艺建材、天地能源等6家企业入驻园区。

三是兴企强村辟新路。根据在“联营联建”经验,村党委在自主办企经营上积极探索,打造集体经济新增长极。村集体利用闲置场院,建设了惠山木业、德宏木业等村办企业,年创收10万多元。村党委还把村办企业作为帮扶困难群众的基地,优先雇用村里的困难党员群众,确保每户村民生活都有保障,既增加了困难群众收入,又为村集体每年创收10多万元。

来源:海林市委组织部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inzx.com/hlsdl/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