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单元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二、单元训练点梳理
三、阅读教学的建议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是两个基本点。而这两个内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今天就分开进行讲解。
词语教学
1.在初读的环节里,让词语更丰厚,实现“小中见大”。
一提词语教学,我们可能立刻就想到了在教学的初读环节中,教师往往会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集中进行认读和理解。我们说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在初读的环节里,建议大家应该借鉴薛法根的板块教学法的思路,总是能在这平淡的似乎不值一提的环节里,引领学生有更深入地思考。我们应该形成共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1)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词素追溯”
例:《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教学:
学生认为“奴仆”就是给别人做事的,就是服侍别人的。很难体会到奴仆是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一类人,所以薛老师教学时没有让学生直接从字典中找到词语的准确意思,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但因为“奴仆”这种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可是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怎样的样子。
薛老师这样教学:他边画边讲:
“奴”:左边是一女子,右边的“又”字表示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奴
“仆”:这个人腰弯得很厉害。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吗?(牲口)是呀,或者如同猪狗,真是生不如死!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奴仆)
这样的讲解是科学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教师这样的设计和讲解,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非常准确,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有人评价:听薛老师的字词教学,恍惚间竟有了一种读钱钟书的文笔的感觉,有书卷气,有历史感,蕴含着汉字汉语特有的美感……
试想,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词典上有关“奴仆”一词的解释,那么“奴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还是个抽象的、缺乏鲜活形象的空洞概念。因为词义只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这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会运用的“消极词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巧妙地借助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词串文”
有时候是将课文的情节以对词的理解而展开,而逐步地深入,推进教学。有的时候是在初读的时候就借助词语,将课文板块清晰地划分,进行二度重整。学生借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通过词语分类朗读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课堂气氛描绘了出来,从而很清晰地理清了课文的线索,把握了主要内容。
薛老师在《九色鹿》一文的词语教学中,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演绎得非常好。他不是停留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三个词语,阐释调达是个怎样的人的层面上,而是以“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从哪里看出调达是个恩将仇报的人?”等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阐释这三个词语的语句,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将“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三个词语深深印在了学生头脑中。这样的学习,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此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了解,达到了以词串文的目的。薛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整体感悟”的课堂,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
2.在学文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形象,体会情感。(略)同时,在教学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