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治疗师海林格曾经说过: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生活中许多人宁愿被动承受预料之内会降临的不幸,而不愿意主动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为什么从小父母耳提面命,对我们重复无数遍地提出“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等各种望子成龙的期许的时候,我们其实心里很清楚地明白他们说的是对的,好好读书肯定有好处,但即便面对父母的恨铁不成钢,我们依旧放不下手中的游戏机和电子书?为什么很多处于职业链最底端、身体和心灵饱受生活风霜压迫的体力劳动者宁愿日复一日地以身体损耗为代价换取微薄的收入,而不是想办法另谋出路或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引用一个直击灵魂的提问:是因为他们不想吗?
今天我想从生物学的角度替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因为不想。”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我在开玩笑,甚至想跳起来反驳我:“谁说不想,我们做梦都想。”但大家需要明白的是,我们所谓的“想”,大概率仅仅只是一个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想法”而已,当真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做出改变去学习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真正迈出学习的第一步?迈出去又能坚持几天?
人的大脑大概有多亿个神经元细胞,神经末梢接收到“信号(即想法)”之后产生刺激,并沿着传入神经进入脊髓,最终到达大脑皮质,经过大脑皮质的综合分析后,神经中枢发出指令,经过神经纤维,最终到达肌肉从而开始运动,大脑从接收“信号”到发出指令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只需要0.秒。因此人的大脑一天能产生无数个这种“想法”,而要执行那些让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和摆脱困境的“想法”,需要长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大脑持续不断发出无数个指令和信号,因此很显然我们所说的“想”其实是站不住脚跟的,甚至很多人产生的“间歇性想法”在产生刺激后就永远停留在大脑皮质阶段,并没有对身体发出任何指令。
因此,我们需要彻底搞清楚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不想”执行我们的想法。
根本原因:大脑不喜欢思考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从小就不爱学习,痴迷于娱乐,长大之后宁愿吃生活和体力劳动的苦,却不愿吃学习的苦?为什么有些人明知道问题存在,却不愿主动去解决,反而宁愿承担事情拖到无可挽回地步后所产生的后果?
从生物学的角度回答就是:因为大脑不喜欢思考。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一句话:“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因为学习需要大脑持续不断地思考,而刷抖音、看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却不需要进行思考,并且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强烈的“即时满足感”。主动解决问题同样需要主动进行思考,但是被动承受痛苦却不需要,只需要对悲观情绪加以引导甚至通过时间的力量就可以大大缓解这种痛苦。那么问题来了,大脑为什么不喜欢思考?
三重大脑理论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三重大脑理论”,又叫“三位一体脑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从大脑的功能层面来诠释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美国的神经学专家PaulD.MacLean于年提出:在数亿年前,人类自然进化过程中,人脑的进化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最终分成了三层共同构成我们的大脑,其功能和结构也随着进化而越来越复杂和强大。依据大脑的进化时间先后,依次分为爬行脑(又称“原始脑”或“基础脑”)、古哺乳动物脑(又称“情绪脑”)、新哺乳动物脑(又称“逻辑脑”)
爬行脑:又称为“原始脑”,顾名思义,属于爬行动物(蛇、蜥蜴、鳄鱼等)专有结构,是人脑中最先出现的脑结构,结构包括小脑、脑干和基底核等,主要对身体行为进行控制,控制着类似呼吸、平衡、体温和内分泌等,保证了原始人类的生存基础。
古哺乳动物脑:又称为“情绪脑”或“边缘系统”。大约2亿年前左右,哺乳动物开始进化出情绪,这一层大脑主要与情感(恐惧、痛苦、兴奋、愉悦等)、直觉、逃避、搏斗以及性行为等紧密相连。在恶劣的远古环境中,通过情绪控制,原始人类能够及时对外界的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比如说恐惧可以让人远离危险,并向身边的族群伙伴传递信息,兴奋有利于捕捉猎物。通过各种情绪的加持,人类得以能够趋吉避凶,避免了许多来自外界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
新哺乳动物脑:又称“逻辑脑”或“新皮质”。几乎包含了人脑的左右脑半球,这次的大脑进化使人类从众多灵长类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它使人类拥有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音乐感)、抽象思维(空间感和艺术感)、理性思考能力、想象力等,从而具备了人类专属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正是因为进化出众多的高阶功能使人类在地球上真正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麦克利恩将逻辑脑称为“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三重大脑掌控的技能从低级到高级,从生存、情绪到逻辑思维及想象力在数次进化中依次体现,三位一体共同运转,缺一不可。
三重大脑中原始脑存在时间最为久远,诞生于大约3.6亿年前,当时的原始人类仅仅具备对身体机能的感知和最基础的行为控制。情绪脑则出现在大约2亿年前,在那个位于种族大灭绝之后,恐龙开始诞生的侏罗纪年代,地球环境和气候逐渐变得有利条件下,世界一片生机盎然,各大物种空前繁荣,当时的人类不具有恐龙那般强大的力量,也没有鳄鱼的惊人咬合力以及猎豹的超高速度,正是因为情绪脑的出现,人类可以趋吉避凶,团结其他原始人类,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来自大自然中其他物种的潜在危机。而逻辑脑则出现最晚,直到万年前,人类才逐步进化出功能最为强大的逻辑脑,正是因为这一进化,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学会使用石头制作各种工具并且利用陷阱进行捕猎。
三重大脑的两极分化
虽然人脑最终进化成三重大脑,但由于进化时间的长短不同,三重大脑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力”各不相同。
从进化时间上能够看出,原始脑和情绪脑对大脑控制能力最强,它们存在时间长达数亿年,在数亿年前人类的祖先一直生存在外部环境极度危险且食物匮乏的丛林里,随时随地面临种族灭绝的危机。在这种条件下,生存和食物可以说是唯一目标,原始脑对身体各项机能的掌控保障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当饥饿时知道去捕猎,当身体某一处疼痛时会收缩。情绪脑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能够趋吉避凶,当危险靠近时能够预先感知并退缩,能够利用情感与部落族人进行交流与团结狩猎,进一步保障了人类先祖的生存能力。
但在生存条件艰巨的情况下,与食物同样重要的就是“节省能量”。作为当时食物链底端的存在,不具备任何力量和速度优势的原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极其欠缺,身体几乎所有能量都只能为获取食物而消耗,而思考恰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根据科学研究,人类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脑内的神经元需要消耗肝脏储存血糖的75%,耗氧量占全身的20%,而人脑的重量仅仅相当于人自身体重的2%-3%,由此可见逻辑脑对于能量的消耗有多恐怖。因此逻辑脑这种需要思考的高耗能结构几乎本能地被身体所排斥,甚至会被判定为生存的威胁。
正因三重大脑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人类大脑的格局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边是存在时间长达数亿年之久,长期控制和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原始脑和情绪脑,这一极迎合了人类亿万年以来刻在骨子里的天性:喜欢追求快速而强烈的快感,以满足短期欲望为优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即时满足感”,且极度排斥任何高耗能行为,也正因它们长期以来对身体的“统治地位”形成了我们人类的天性:排斥思考、避难趋易,追求即时满足感。
而作为与之相反的另一极:逻辑脑,它所掌握的诸如创造力、空间想象力、逻辑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等等,恰恰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长期思考和学习,并要求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大脑不喜欢思考的真正原因:我们无法彻底掌控大脑
大约一万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走出丛林,正式进入农业时代;约年前,人类进入奴隶时代;约年前,人类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进入工业时代;约50年前,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短短一万多年时间,功能进化逐步完善的逻辑脑快速推动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又一个高速发展水平,这个时间长度相对于已经存在数亿年的原始脑和情绪脑来说,仅仅只是弹指之间。但就是这相对大脑发展史来说“微不足道”的短暂时间,人类已经从传统的狩猎采集时代过渡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再到如今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如今的我们早已不再需要为食物紧缺等基本生存问题而发愁,也不必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物种对我们发动致命攻击。
同样,在信息化的浪潮下,短视频和娱乐产业的兴起让我们的原始脑和情绪脑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考就能获得无数短暂而强烈的即时满足感,娱乐、舒适和食物对于我们来说唾手可得。但原始脑和情绪脑在远古时代赋予我们的巨大生存优势和天性,反而成了今天我们想通过思考和学习向上攀爬但却难以挣脱的桎梏。大部分人开始躺平,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升自己,反而过度依赖于信息时代的工具产物:搜索引擎,沉迷于各种娱乐和社交软件而无法自拔。
因此每当我们的逻辑脑向神经元发出“思考和学习”的指令时,原始脑和情绪脑的“高耗能预警系统”就会被自动激活,那些早已刻在大脑内的天性和基因会使大脑本能地排斥该指令,一旦被原始脑和情绪脑接管身体的掌控权,我们高级而理性的逻辑脑将会被关闭,从而让我们的身体逃离学习和思考的“痛苦深渊”,并继续沉浸在短视频、娱乐游戏等充满快感的世界里遨游。
所以,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不想”去执行我们的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不想去思考和学习,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和堕落,而是因为原始的天性太过强大,强大到已经刻入了我们的基因里,世代遗传。即便知道不努力学习长大之后就要去做搬砖的体力活,但就是放不下手中的手机和电脑游戏;即便知道这个问题不去解决,总有一天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就是狠不下心主动面对.......每当我们的原始脑、情绪脑在和逻辑脑进行激烈交锋时,逻辑脑总是败下阵来,甚至还没有开始运转,就已经被强大的欲望和本能劫持了身体,从而彻底失去掌控权。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被即时满足感和欲望裹挟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生活中有多少人自从学校毕业后就停止学习和深度思考,每天重复着机械式的工作,下班之后就捧着手机沉浸在短视频和游戏的慢性毒药里“苟活”,不断追求快速而强烈的即时满足感,没有目标和人生规划,依靠天性和本能野蛮生长,能否成功和觉醒全看运气,但刻在骨子里的天性却仿佛就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逻辑脑没有“翻盘”的可能,大脑其实和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为了避免被刻在基因里的天性所裹挟,我们需要通过自我觉醒和不断地思考让我们的逻辑脑逐渐变得更强,让大脑习惯使用逻辑脑的理性思维,摒弃原始脑和情绪脑的感性思维,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地削弱它们所追求的即时满足感和排斥思考等劣质基因对大脑的影响。
这也诠释了千百年以来,为什么人类文明依然能够保持高速发展,因为每当关键时刻总有部分伟大而充满智慧的人类,能够挣脱基因和本能的束缚,克服天性,成功觉醒。在一万两千多年前,部分“觉醒的”原始先民利用逻辑脑所进化出来的智慧走出了原始丛林,在食物越发紧缺的外部环境中发现了野生种子,通过观察和总结成功培育出古代稻谷,最终带领人类从狩猎采集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刚开始的依靠大自然获取食物变成了食物的制造者,此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觉醒者”引领着时代的进步,带领人类进入高速发展期,以极短的时间一跃成为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高等生物,并最终形成今天璀璨而辉煌的人类文明,创造无数历史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