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2.4》)
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代人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没有中学这一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
三十而立
这里的“立”,指立于礼。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不知礼,无以立”,也就是说人能不能立起来的关键是看是否知礼。知书达理懂得人情世故,也就可以立起来了。
在三十岁之前还有个20岁,古人要给男孩举行冠礼,表示成年。这一阶段孔获得什么人生经验,他没有说。或许20岁的冠礼,主要是仪式上的成人,并没有给孔子留下什么感受。
四十不惑
只有先不惑才能谈得上立,孔子的人生怎么是先立再不惑呢?正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所说“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用孔子的话来回答就是“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就是守住根本,把握原则,不惑就是达权。(《黄氏后案》)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五十以学易,孔子有此知天乐命的想法,可能和他的学易有关。“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51岁开始出来做官,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波。如今那些三四十岁还在迷茫的人,是不是该醒醒了。
六十而耳顺
周游列国,孔子也是饱经人生历练,什么话都能入耳,包括逆耳忠言、刺耳的善言。《论语集解》中引郑玄的注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如字,一种是读为纵,二者意思差不多,都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逾矩”,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在规矩法度之中,虽然如此,却无碍自由。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的总结,是孔子的“一生年谱”(明顾宪成《四书讲义》),没有普适性。总结毕竟是着眼于过去,过去也重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向前走,面对未来。对此,畅销书作家李笑来提出的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活法,对现代的人生规划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指导。以七年为一个节点,从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女七男八”的人生理的生长变化规律。再加上现代的社会节奏,“七年一辈子”的概念,确实有其合理性:每个七年该怎么过呢?
这七年中第一年是拼命学习,拼命适应;第二年拼命成长,拼命实践,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是除了收获,还是收获,收获。第七年,则是休息。接来下又是下一个七年……
如此,以七年为一个阶段,人生总在学习、收获、成长中螺旋式进阶,所学所获越多,打通知识的界限也就越广,成长的成本也就越来越小,而心智却越来越自由。当然这每一次重生,都要是你有意愿有能力主动做出的选择方向。
这样的人生才不白活。
健康讲堂今天您健康了吗?第一,一定要吃好3顿饭。
第二,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
第三,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
第四,每天要笑,身心健康。
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大便。
第六,一定要家庭和睦。
第七,不吸烟,不酗酒,每天健走。
健康要从每一天开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管理有方1.除非你确定没有人能够胜任,否则避免“事必躬亲”。2.不要委托不必要的工作,最好将其去除掉。
3.赋予团队自己作决策的权力。
4.鼓励团队成员正面积极的贡献。
5.肯定、宣扬和庆祝团队每次的成功。
6.找到易于让成员及团队了解每日工作进度的展现方式。
笑一笑更健康员外纳妾,与妻妾约定:晚餐喝红酒与妾住,喝白酒与妻住
第一晚员外说:刚买一瓶红酒,我想尝尝
第二夜又说:昨晚的红酒不错,今晚再喝一点
第三晚说:朋友说红酒利于健康,我还是喝红酒
其妻大怒:天天喝红酒,难道留着白酒招待客人?
当老师久了,难免会遇到名字里面有生僻字和多音字的同学,被点错了的同学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高兴,特别是语文老师,有可能会被学生戏谑连字都不认识。有一位老教师教我的,点名的时候跳过多音字和生僻字,点完了问谁没有被点到,然后问举手的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圣地掠美湖北省--神农架,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被学界誉为华中生态要塞、天然森林水塔和绿色碳汇基地。年7月17日,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