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浙江盛和塾
塾生发表者资料王伟47岁
北京盛和塾塾生入塾时间年
北京中育教育集团董事长
业务内容和特色:中育集团(EduChinaGroup)成立于年,是一家专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教育机构。
销售额:2.19亿元
组织宗旨:1、敬天爱人;2、追求全体同事物质和精神的幸福感,并为社会的和谐美好做出贡献。
组织理想:
1、聚一帮好人,做一桩好事
2、建设一个由思维方式正确、工作努力的同事群体组成的友爱大家庭
3、建设一支坚持正确思想,付出不亚于下属努力的干部队伍
教育愿景:1、教育是心的相遇,是爱的传递;2、让孩子(学生)因我们而幸福;3、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成为领先的、受社会尊敬的教育机构。
喜欢塾长的箴言:1、活着,就要感谢!
2、积善行,思利他!
一、学习和成长的经历
我在东北农村长大,家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素有“林海雪原”之称,那里因为戏剧“威虎山”和“中国雪乡”而闻名。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读书之路不很顺利。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没能上学。转到第二年春天,才去村上小学读一年级。妈妈用旧毛巾对起来把边缝上,再缝个带子,就成了我的书包。后来评上三好学生奖励个书包,让我如获至宝。
村里只有小学,上中学没有着落。我辍学回家干起了农活,但心中特别向往读书。幸运的是,半年后,家里搬到和县城通火车的村子,让我能到县城初中成为一名插班生。我每天坐火车上下学,早晨五点多火车经过村子时上车,晚上五点多从县城回家,中午吃带在饭盒里的凉饭。学校是半天上课,每个星期轮换上午和下午。不上课的半天没事干,我们这些山里来的孩子经常呆在车站里玩耍。因为每天早起赶火车,虽然没事时经常在火车站的椅子上睡上一会儿,但还是经常犯困。再加上小学和初中都少读了一个学期,基础不好,学习有些稀里糊涂。
到了初三,学校就是全天上课了,我们一帮乡下学生合租了房子,在拥挤的大炕上,要翻身都会影响到左右的人,但比每天起早贪黑地坐火车幸福多了。可能因为童年生活艰苦,学习机会难得,到了高中,学习比较努力。高考时成了我们那个小地方的状元,这才有机会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非常感谢那个年代,因为生活的艰辛,让我养成了努力的习惯;因为学习不易,让我养成了珍惜学习的习惯。这两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二、创业历程遇到的困惑
大学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把国际教育搞得更清楚些,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期间,交换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年博士毕业,35岁的我开始创业。特别感谢著名教育家,我的博士导师,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先生。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我开始了教育创业之路。十多年来,他一直担任中育集团专家委员会理事长,帮助我们把握方向。他的座右铭:像松树一样做人,坚挺不拔;像小草一样学习,随处生根;像大海一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做事,润物无声。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单位起名“中育”,既有中国教育的意思,又缘起《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希望日臻“中和位育”的境界。后来举办幼儿园和国际双语学校起名“海嘉”,缘于“海纳百川,嘉言懿行”的美好愿望。
但不管愿望如何美好,现实还是给了我这个不够格的企业领导者真实的打击。我写了中国第一篇美国教育产业的博士论文,想以国际经验为中国教育服务,觉得很牛气很高大上,多热的天都系着领带,居高临下谈合作。可一段时间啥也谈不成,还总觉得对方太土太Low,有问题没水平。现在回想起来,本质是自己的傲慢,不切合实际。只会弄些花里胡哨的方案,只是个小皮包公司就喜欢宏大叙事,找不准市场需求,走不进客户内心,全是花架子。
这样浮躁的、不接地气的经营,让我很快遭受了应得的结果。创业一年,账面已经没有现金,企业就要死掉。我只能卖掉一套房子,工资才得以按时发放。但有时坏事会变成好事,我突然一念之间想通了,不是客户有问题,是我自己有毛病。放下身段,真心交流,深刻了解对方需要,以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快的速度去回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事情也就变得顺畅了,业务有了起色,合作的客户越来越多。后来读塾长的书,对会计七原则中强调的“以现金为基础经营”有强烈感受,一直保持现金储备,确保企业财务安全。
那时,我们片面地强调执行力和效率效益,以为只要发展快、效益高就最好。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没有正确哲学指导,没有大义名分感召,缺乏对同事的深度关爱,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发展总是磕磕碰碰,团队总是别别扭扭。心里充斥着机会主义思维,总像在站台上,怕上不去车又怕上错车,同时还期盼着下一趟车快点到来,接着又是犹豫不决,上还是不上?因为只从商业机会、人际关系考虑,而不是从作为人何谓正确出发。有使命的人是在奔跑,没使命的人是在流浪。自己搞不清楚是在流浪还是在奔跑,身心越来越累,情绪也越来越焦躁。有一次和一位干部发火,拍桌子居然用力到把小手指都敲骨折了。有一次开会快到凌晨4点,一位副总累得在会上睡着了,早上6点多,我俩又开车在下雪天里到郊区去参加培训启动仪式,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害怕。
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不明使命地拼命工作,身体疲惫,精神焦虑。年的一天,我突然感到难受,瘫软的像面条一样站不起来,连睁开眼睛的力气也没有。医院做核磁共振,专家也说不出是什么毛病。家里人以为我快不行了,我太太紧张的不时把手放在我鼻孔上,试试是不是还喘气。我自己也体会到了死生之间就是一口气,也理解了什么是过劳死。昏睡了十多天,才从死亡边缘回来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天对我这个不够格的企业领导者的处罚和提醒吧。
自己书没少读,从大学读到博士后,工作也很努力。但对人该咋活、事该咋做有些糊涂。专业成长的同时,心灵成长不够,问题出在思维方式上。在企业和我双双死而复生后,有缘结识稻盛哲学。读塾长的书,第一句强烈共鸣的话,就是“活着,就要感谢”,这种共鸣是我这样把企业搞死过,自己也差点跟着死了的人,对活着的强烈感受吧。
三、稻盛哲学的学习和实践
1、结缘稻盛哲学后初步的学习:只是知识的学习
年,我读到深深吸引我的《活法》,后来参加了盛和塾世界大会。回来后就不断给同事发塾长的书,经营十二条、六项精进,每月干部例会我都宣讲一条,这一下就是一年半。虽然有进步,但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我们把稻盛哲学当成了知识学习,熟知很多词汇,却没有对照自己,没有结合工作,没有促进心性提高。二是我自己也没有率先垂范,没有认真践行。
我很苦恼,为什么塾长这么好的以心为本的经营不能收到明显效果?我重新理解管理就是管心这句话。加深体悟后认识到,管心首先不是管别人的心,而是管自己的心。致良知就是治自己,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努力程度,让自己有颗慈悲又充满力量的心。对别人的行为也许可以管理,但对于别人的心,只能影响,无法管理。
2、深入学习稻盛哲学:从简单的知识宣讲调整为感悟分享
苦恼中遇到在稻盛哲学落地方面深有心得的隆盛泰公司董事长王卫东先生,他是去年在杭州报告会发表的优秀企业家。看到他们企业员工向上向善的精神状态,我对自己说,就彻底向他学了。恰巧王卫东的企业离我们不远,王先生抽出时间,系统指导我们。他把干部稻盛哲学分享会放到我们企业来开,我们干部旁听学习。在塾长感召下,天下稻米如一家,他们以美丽的利他之心,给了我很多无私帮助,也让我感受到了盛和塾大家庭的亲切和温暖。我们调整了学习方式,每月干部例会,他们都派一位干部发表,我们的一位干部之后发表,相互促进。发表围绕“体会、自省、行动、提高”四个部分进行。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在全体干部年会上,全员逐一进行这样的发表,相互感染,情到深处大家泪流满面。
干部心性有所提高后,按组织序列建立了全员稻盛哲学感悟分享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