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这个词相信我们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在看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流放顾名思义就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在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定制。随后,经过历史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到隋唐之际,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最重要的刑罚了。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刑罚中不得不提的重要一环。
纵观世界历史,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出现是中国独特的现象,那么统治者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措施来惩罚罪犯呢?这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人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故乡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归属和特殊含义。人们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子多福多。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成为多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一旦遭受到流放的刑罚,一定被认为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特别是官员和知识分子,他们较高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安土重迁的意识形态更浓厚一些,因此许多人得知自己被判流放以后不愿身老他乡都选择自尽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但为了使流放刑起到降死一等重刑的作用,历代统治者煞费苦心的变换流放的方式,创造了花样翻新的流放形式。与此同时,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也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
其中宁古塔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流人聚集地。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边防重镇,清廷专门设置有宁古塔将军来管辖和镇守这一区域。也是满族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宁古”在满语中是六个的意思,传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下六个儿子居住于此,姑起名为“宁古塔”。我们很多人得知宁古塔这个地方都是因为清朝影视剧中的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将某某某发配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我们上文中说到,统治者为了惩罚罪犯,在选择流放的地方时也总是煞费苦心,奇思妙想。清朝统治者便想起来自己老祖宗发源的地方,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苦寒之地自然是不二人选,还能给满族亲贵的龙兴之地再去更多的人气。
当然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去宁古塔的,在清朝,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很多都是文字狱的冤假错案)犯错的时候才会被皇帝发配于此的。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道路,切莫说那么遥远的距离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去,就是途径东北以前那种穷山恶水的地方时十有八九也会被猛兽吃掉。即使到达了地方之后,天寒地冻的陌生地方,紧接而来的就是水土不服。如果够幸运熬过了这种鬼天气的话,那么还好,就开始忍受着远离故土和亲人的孤独和心酸吧!
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谈宁色变”,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走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噩梦,把许多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不过,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大多都是知识分子,为中原农耕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倒是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给这个野蛮荒凉、毫无人文气息的土壤带去了先进文明的种子,并且还教会当地人耕种土地,改变了以单一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现如今东北文化一个重要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