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林市新闻
海林市地理
海林市经济
海林市特产
海林市环境
海林市历史

清朝为什么将犯人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清朝为什么将犯人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人?

文/炎炎谈历史

从清宫剧中,常看到皇帝将犯罪的大臣和家人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观众都好奇犯人流放的宁古塔到底什么环境?“披甲人”是什么人?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是中国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不是塔,是满语的音译,“六”发音“宁古”,“个”发音“塔”,所以宁古塔汉语解释就是六个。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祯《研唐见闻杂录》中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可见地方极其偏远,人迹罕至,气候恶劣。

诗人吴兆赛被发配宁古塔后,给母亲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清朝之所以将犯人流放宁古塔,是因为环境恶劣生存困难,对犯人的改造有利,并且可以开发满清的发源地,使宁古塔日渐繁盛起来。

因此,宁古塔成了朝廷犯罪大臣家族的流放之地,流放人曾形容“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说明宁古塔的流放之路极其艰险,很大部分犯人没到宁古塔就已经葬身虎狼之口,更骇人听闻的是,被当地人杀死分而食之。

什么是“披甲人”?

满旗八旗按照身份地位,“阿哈”“披甲人”和“旗丁”。

旗丁的地位最高,是真的女真人;披甲人则身份混杂,主要是投降满洲女真,愿意为女真人披甲上阵,征战讨伐的人;披甲人地位低于旗丁,高于阿哈,阿哈最低,指的就是奴才。

披甲人就是清朝时期的军人,又分骑兵和步兵,主要以旗人为主。他们在战时上阵杀敌,就是骁勇善战的军人;和平年代就解甲归农,捕猎为生。

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所以清王朝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满清时期的披甲人,据载,他们善待罪犯。如有出逃的犯人,他们一般不会告官,任其逃逸,而且在犯人历经九死一生返回,他们还会替犯人作证是犯人主动自首以减轻责罚。

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他们的境遇是不一样,最开始面对的是一片荒凉,温饱都解决不了,他们带去了耕种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所以后来流放的犯人到宁古塔以后,会分给房屋,土地和耕牛。如果是重犯,就充当最底层,给披甲人做奴隶。

整个清朝时期,披甲人和流放来的犯人,让宁古塔这个荒蛮落后的边塞逐渐繁荣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inzx.com/hlsls/1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