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林市新闻
海林市地理
海林市经济
海林市特产
海林市环境
海林市历史

中国科举舞弊大案之江南闱,玄机重重,

北京医院扁平疣治疗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04/8812967.html

清朝顺治十四年(年)秋,按照科举制度,顺天(今北京)与江宁(今南京)同期举行乡试。

江南富庶、社会长期稳定,才俊荟萃。因而清廷在江宁设了“江南闱”,选拔江南的人才。

“闱”有多个含义,其中之一是代称科举考试、考场、考试院。例如秋闱指秋季举行的乡试,春闱指春季举行的会试。

01罔顾皇帝告诫,大肆受贿舞弊

顺治帝亲自召见了这次“江南闱”的主考官。主考官为翰林院侍讲方猷,副主考官为翰林院检讨钱开宗。

入翰林院者,皆是饱学之士,是当时文人中的学术精英。

可见顺治帝对“江南闱”的重视,对这两名翰林的厚望。

顺治帝恩威并施,特地提醒:“倘所行不正,决不轻恕”。

顺治帝能这样说,是因为科举制度实施以来,舞弊之风屡禁不止,其中主要是考官受贿。

方猷和钱开宗离开京城,远赴江宁。

其实俩人早就各怀鬼胎,心照不宣:

都知道充任考官是个肥差,不捞白不捞;只要舞弊手段做得隐蔽,入关才十几年、不懂科考猫腻的皇帝和满人官员们是看不出问题的;顺治帝年方十九,还是个愣头青,亲政也才五年,正需要一批汉臣效力,只要舞弊不过分,自然会被从轻发落。于是,俩人把顺治帝的告诫当成耳边风,按照自己的盘算,照常兜售这次江南闱的“关节”,以在考试和阅卷时做手段,坐收渔利。

尤其是,俩人籍贯都是江浙一带,这次如同鱼归大海,自由畅游。

江南富庶,一些想走歪门邪道的考生,自然出手大方,托各种关系送礼送钱给考官。

方猷和钱开宗如同衣锦还乡,春风得意,乐得收纳各路考生的贿金。

八月,江南闱发榜。

令江南学子们大跌眼镜的是,尤侗、汤传楹等著名文士名落孙山,而一些出了名的品质低劣的纨绔子弟却榜上有名。

众多落榜的考生意识到,此前的考官受贿的种种传闻似乎已成真。

于是,在文庙看榜现场,有考生大呼“这次考试不公平!”,引发一众考生响应,现场集体抗议。引得众人纷纷围观。

随后,悲愤的学子们纷纷发挥自己的特长,对这件事进行口诛笔伐。

有江南士子写诗揭露、讽刺方猷与钱开宗:

孔方主试合钱神,题目先论富与贫。金陵自古称金穴,白下于今中白丁。

孔方、钱神、金穴都指金钱,金陵、白下都指江宁(今南京),白丁指指不学无术或没文化的人,这里指那些上榜的纨绔子弟。

“题目先分富与贫”,是指试题取了《论语》中的“贫而无谄”一词,讽刺这次考试注重贫富之分。

巧合的是,方猷与钱开宗的姓里面,都与金钱有关。这首诗就点明了俩人受贿舞弊之事。

有人专门出书。把方猷的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开宗的钱字取一半为“金”,于是《万金记》应运而生。

江南著名文人尤侗专门写了一本杂剧《钧天乐》,揭露科场舞弊之事。

它们很快成为江宁的畅销书。

方猷与钱开宗在“江南闱”受贿舞弊之事,也很快传遍江南一带,路人皆知,愤愤不平。

这次“江南闱”工作结束。方猷与钱开宗回京师复命。

路过常州、苏州时,自然是威风开道,更叫招来路人骂声不断。

他们乘船时,学子、路人一路涌来,捡起地上的石头瓦片,往船上飞掷。二人被吓得躲在船舱不敢露面。

02顺治帝下旨查办

“江南闱”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自然也传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城。

于是,工科给事中阴应节收集了一些信息后,将江南闱舞弊之事上奏。

给事中的职能是“谏言、监察”。工科给事中一职,相当于今天中央监委纪委驻国家住建部的纪委书记,专事反贪腐。

阴应节的这份奏折里,不仅点了方猷与钱开宗的名,还牵涉了另一位大臣方拱乾。

方拱乾是安徽桐城人,出身于当地方氏望族。崇祯年间中进士,入仕当官。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方拱乾被起用为翰林院学士。

这次“江南闱”中,方拱乾第五个儿子方章钺应试,并被录取入榜为举人。

阴应节在奏折里称,方章钺与主考官方猷联宗有素,乘机滋弊。是说方章钺与方猷是方氏宗亲关系,不但明知故犯、未按科举制度而回避考试,反而得以上榜。

顺治帝看到奏折后,龙颜大怒。因为与这次江南闱同期举行的“顺天闱”,已查明舞弊之事。

现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但他对方拱乾涉案不太相信。

顺治帝知道,方拱乾出身于诗书世家,在江南很有名望。因而他对方拱乾颇为重用。

而且方拱乾的大儿子方玄成、二儿子方享咸是顺治早年的进士,三儿子方育盛、四儿子方膏茂也都已考中举人。

像这样的“学霸”家庭,不可能去贿赂考官的。但是阴应节的奏折也不可能信口雌黄。

顺治帝就把在京为官的方拱乾的大儿子方玄成召来询问。

方玄成说自家是安徽桐城的方氏,而方猷是浙江方氏,不是同宗。因而方章铖不必回避江南闱,也没可能受到主考官方猷的关照。

随后,有大臣将江南的畅销书《万金记》、《钧天乐》呈送给顺治帝。

顺治帝越看越恼火,盛怒之下,下旨要求查明江南闱案。

与此同时,另一桩“顺天闱”大案的查办工作接近尾声。

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发生的第一起科场大案。考官和学子共七人被处斩刑,一大批人被降职、免官、杖责、没收家产,亲属流放,共株连近二百人。

现在江南闱出事。显然是火上浇油,又将会有一批人受到严惩。

就在这时,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病死。

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曾带给顺治帝和董鄂妃无尽的欢乐和寄托。众人也都认为他未来将会是顺治帝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这个可怜的小生命还来不及取名就夭折。死的不明不白,死因却无法查明。

董鄂妃产后失子,也丧失了生育能力,陷入悲痛的深渊,一病不起。

面对这种打击,踌躇满志、二十岁的顺治帝也陷入悲愤,甚至有一段时期性情暴躁无常。

于是,查办江南闱案之事也就随之拖缓。没人敢在这时去揭伤疤,给皇帝添堵。

03江南闱案的幕后推手

虽说顺治帝暂时无暇督办江南闱案,但是其幕后推手并未停手。

幕后推手是刘正宗、阴应节等一批北方大臣。

刘正宗,出身于书香门第,明崇祯年间中进士,后成为朝廷高官。

清军入关后,他应诏进京,历任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等显职,授少傅兼太子太傅,被称为刘阁老。他是顺治帝的宠臣和诗友,也是汉臣中的领袖人物。

这样大佬级的人物,为什么要插手江南闱案呢?

这得从政坛恩怨说起。

刘正宗是明崇祯年间的高官,后来在南明时期南太子案中,因为党争,与同僚方拱乾产生过矛盾。

清军入关后,启用明朝旧臣,刘正宗与方拱乾都得到了重用。

但在一众汉臣里,延续前朝党争风气,有北派和南派之别,纠葛、争宠不断。

山东安丘人刘正宗,与安徽桐城人方拱乾,分别成了北派和南派的重要领袖人物。

眼看着南派汉臣们的风头日益壮大,北派汉臣们自然心里不舒服。

当刘正宗听到江南闱试舞弊之事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打击南派的良机。

因为主考官为方猷、副主考官钱开宗都是江浙人。尤其是刘正宗的政坛宿敌方拱乾的儿子方章钺应试并入榜,更可以就此大做文章。

如果此举成功,那么就可以大煞南派的锐气。

但这事不值得刘正宗亲自出面,于是他授意一批北派汉官,特别是山西洪洞人、工科给事中阴应节,山西翼城人、湖广道监察御史上官铉,以言官身份公开弹劾。

“顺天闱”大案毕竟发生在天下脚下,查办起来简单一些。但江南闱试舞弊发生在千里之外,而且经办人多是南派官员,查办、取证的困难阻隔重重。

但在北派的暗中积极推动下,江南闱试舞弊内幕,逐渐从江南的烟雨迷蒙中显出轮廓。

最终,江南闱试舞弊案也被顺治帝高度重视。

04顺治帝再次痛下杀手

当顺治帝对江南闱试的情况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此事非同一般的重大。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闱试舞弊案件。

满清入关才十几年,全国人心尚不稳定,尤其是南方士人百姓尚思光复旧明朝,各种形式的反抗不断。

这让亲政才五年、血气方刚的顺治帝头痛不已。

而且,江南富庶,是赋税重地。

江南安,天下皆安;江南危,天下皆危。

统治江南,不能只靠武力镇压,只能逐步归化人心。

设立江南闱,也正是想借此笼络人心。

然而一帮南方大臣只顾以权谋私,甚至不顾朕的面谕,办砸了这桩差事,留下了千古笑柄,辜负了朕的期望,丢了大清朝的颜面,实在可恨!

顺治帝曾经亲自参与审讯过刚刚查明的“顺天闱”大案。联想到那些汉臣阳奉阴违,巧于心计和手段,欺上瞒下,顺治帝不仅怒火中烧,必须再杀一批人立威!

虽然这里面会牵涉一些很有才华和能力的大臣,但是对不起,泱泱华夏人才辈出,只能借你们几个的身家性命,来保大清的长治久安。

另外,痛失新生皇子,董鄂妃病重,已让顺治帝郁闷、烦躁。

这些烦心事接踵而至,看来必须快刀斩乱麻,江南闱案速办、严办!

于是,在顺治帝的重新审视、怒不可遏地下旨催促之下,江南闱案很快水落石出。

依照顺天闱案的处理方式,顺治帝下旨对江南闱试入榜的学子们进行复试,以核真伪。

江南闱试的第二年,顺治十五年,三月庚戌,复试在北京紫禁城太和门举行,顺治帝亲自主持。

现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不像考场,倒像刑场。

结果,有24名新科举人因文理不通,被宣布入榜无效,取消举人功名。

其中有个插曲,江南名士吴兆骞交了白卷。有说他是被吓得提笔忘字,也有说他是恃才傲物,不愿答题。总之此举触怒了顺治帝,把他流放到宁古塔。

最后,江南闱案结案,涉案官员受到严惩:

主考官方猷、钱开宗着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等17名考官着即处绞,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已死之考官卢铸鼎,妻子家产籍没入官;考生方章钺等8人俱着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兄弟并流徙宁古塔。

也即,包括主考官方猷、副主考官钱开宗在内的19名考官(另1人已病死),被判处死刑,妻子、家产没收归公;八名涉案考生则被处以杖责、没收家产、全家流放等处罚。

其中,大臣方拱乾在嫌疑犯之列,与前途似锦的几位儿子都被剥夺功名、官职,判处全家数十口人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是清朝重犯流放地)。

显然,顺治帝处理江南闱案,比顺天闱案更加严酷。

有人评价,顺治帝急火攻心,在处理江南闱案时处罚过重,难免有一些冤假错案的嫌疑。

但是客观上讲,重拳打击乱象,赢得了江南士子百姓们的拍手称快,也使得全国的科试不正之风为之一变,几十年内再未发生大的舞弊案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inzx.com/hlsls/17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