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请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完整版视频
本期轮值毒叔
冷面笑酱·汪海林
融资比
拍电影容易
汪海林:欢迎来到《四味毒叔》。今天我们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他是创造豆瓣历史上评分最低的烂片导演——毕志飞。毕导,你好!
毕志飞:汪老师好!
汪海林:听说要录你这一期,我们《四味毒叔》的工作人员都炸了,很多人都拒绝来录。我做了很多的工作,说服摄影大哥他们来。片子的恶评很多,但真正看过的人并不多,因为你的票房已经惨败了,是吧?
毕志飞:对,片子只上四天就撤档了。
汪海林:我有幸看了一下这部影片,看完以后说实话,我觉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差!你自己对影片是怎么评价的?我倒是很好奇,想听听你的评价。
毕志飞:其实以前也有媒体记者采访我,我说这电影我自己愿意打6到8分。
汪海林:那满分是多少?
毕志飞:满分十分。
汪海林:那你打得挺高。
毕志飞:还可以。
汪海林:至少是及格了。
毕志飞:对。
汪海林:但是我看了一下影片,首先就剧作上,我觉得是不及格的。是你自己写的剧本吗?
毕志飞:对。
汪海林:而且你还是主演。
毕志飞:对。
汪海林:你算演得好的,你学的是表演专业吗?
毕志飞:对,我是表演系的硕士毕业。
汪海林:那《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其实是写表演系的故事,关于一个班上的老师和同学。
毕志飞:是的。
汪海林:那故事来源是不是来自于你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经历?
毕志飞:是,其实电影整个的剧作叙事,其实跟我读书的经历,还有见过听过的很多事都是有关联的。
汪海林:电影学院表演系是这样?我们中戏反正不是这样的。
毕志飞:它其实肯定是有这种张三的胳膊李四的腿,在一个艺术中,它可能就比较集中。
汪海林:那你就把它的背景放在海南,叫海亚什么演艺学院,是吧?
毕志飞:海亚影视学院。
汪海林:实际上是在三亚拍的?
毕志飞:其实在海南很多地方,有海口、三亚,还有中间的保亭一些地方。
汪海林:你这戏是谁投资的?
毕志飞:这戏的投资其实比较特别,这戏其实是我还有我身边的长辈、亲戚朋友,大概有个七八位,我们一起投资拍了这部电影。后来我们做这片子投入的时间、资金是越来越大,后期制作都缺乏资金,也没有宣发资金。我们又借鉴《大圣归来》做的一个宣发经费的众筹,后来又有一百...
汪海林:这年头众筹还能筹到钱吗?
毕志飞:我们这次的众筹实际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借鉴《大圣归来》做了万的众筹,社会各界有一百多位人士参与。
汪海林:我还是挺吃惊的,但我觉得你在创作上的才华可能不如你在融资上的才华。
毕志飞:对,都还...
汪海林:因为剧本也不行,然后演员卡司也不行,然后你这样一个项目能融到万,真是不错,你的融资能力很强。
毕志飞:确实这个片子因为没有任何明星,包括我也是头一次拍摄电影。
汪海林:那你是怎么说服他们把钱掏出来的?因为把投资人的钱从口袋里钱掏出来可不容易。
毕志飞:反正当时我们在国内应该算是众筹比较成功的,资金的这种份额应该是比较大的。当时应该可能是在国内,应该算是宣发经费里可能众筹最高的。其实我们当时最开始对众筹也不太了解,当时完全是走投无路了,片子的后期其实做了很长时间。其实我们的经历跟现在一些评论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之前去很多地方去做路演,当时的目的也是想得到一些反馈,好帮助修改这个影片。
汪海林:在哪做的路演,大学里?
毕志飞:大学里,还有一些类似邀请的这种,最早的时候是一些亲戚朋友们观看。
汪海林:他们觉得还行?
毕志飞:一开始时候,其实亲戚朋友们的观点主要是聚集于人的表演上,而他觉得演得还不错,他对影片倒没有太多差评,我们也不太看重他们,主要看中的是后来去的一些大学,我们其实每次也发匿名调查问卷,目的也是为了反馈,结果其实反响不错,我们每次都有差评好评,但每次好评是更多的,我们就加大了投入,后期制作都升级了,当时也没钱宣发,因为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宣发成本,后来我们也迫于无奈做了一个众筹。开始也是先从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做起。因为众筹这种项目一定得先认识人,包括你所有的亲戚朋友,我们现在借鉴《大圣归来》的模式,希望大家投资进来,我们给予大家收益权,盈亏自负。
汪海林:我至少从亲戚朋友中判断出来你是一个好孩子,大家觉得你不至于骗他们钱,因为亲戚朋友都是熟人嘛。
毕志飞:对,后来其实我们身边进来的人更多是不认识的,他们有人投资我们之后,他还加投,还介绍了认识的人跟着投。
汪海林:那你把这些人都介绍给我吧。
毕志飞:可以。
汪海林:懵着就开始投,这不错,是真爱投电影。
毕志飞:其实我们跟他们都表达过,说这电影可能跟别的不太一样,它确实是没有主线也没有主演,也没有明星,而且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很多当时参加我们众筹的人都说,他们其实投的是我这个人。
汪海林:那他们看走眼了。
毕志飞:他们可能是觉得,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很不容易,而且他觉得是一帮新人,而且这个电影很创新,他们也很愿意支持一下这群人的梦想。
肥大的
多线叙事
汪海林:行,那我们现在直接谈创作的问题。
毕志飞:OK。
汪海林:创作,我注意到你既是出品人,因为是你弄来的钱。而且你又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美术指导和剪辑指导。
毕志飞:对,这片子后来其实是我自己剪的。
汪海林:主题歌的歌词也是你写的,那还有什么职责是你兼任的吗?
毕志飞:其他的。
汪海林:还是主演。
毕志飞:主演之一,我们片子反正其实没有绝对主演。
汪海林:我觉得你是男一号,因为你是唯一一个稍微成熟点的演员。在表演上来讲,你是学表演的,我觉得在这方面,你比其他演员显得成熟,有一说一,确实是这样。但是从剧作上来讲,我觉得不合格,因为你表达的太多,但是思考得太少,没有沉淀。你这故事有多少个学生?
毕志飞:18名。
汪海林:18个学生,每人有一个故事,然后老师还有故事,所以加起来就很臃肿,我知道你有你的想法,但你其实驾驭不了这样一个结构,就每个人都有一小段,而且每个人的故事都变成了生离死别的大事,像车祸,有一个还是父亲绝症了,然后类似结婚、分手、性骚扰、潜规则,每件事都是大事。这18个人的故事,再加上老师的故事,很难讲明白。我们在学校大一的时候教小品课,就从生活中找一个小事来说,尽量不去排生离死别这种大事,因为小品的容量排不了大事。而你的剧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只写结果。比如女朋友跟他说,我要跟你分手,而且在一场戏里承担了所有的功能,你现在也没钱,你也是一个在社会上混的也不行,所以我现在要跟你分手。就这场戏的功能太大,因为你不是一场两场这样的戏,很多场戏都是这个问题,你基本的叙事上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忌讳,你明白吗?所以我要给你的忠告就是,以后你要自己写剧本的话,写好一人一事,你别一下写20个人。每个人都浮光掠影写一下,形象也没出来,就写好一件事。比如你那里有一个黎族小姑娘的故事可以,那个人物是可以的,能不能扣住她,就写一个这样山里孩子学表演的故事,也可以,挺好的。或者你就写老师的故事也挺好的,就他跟他的女朋友,把学生的故事弱化,你现在是没有重心没有重点,因为我想你可能还有意追求一种多人物的人物关系。
毕志飞:对,当时是这么设计的。
汪海林:但是你这个设定就是,你缺乏把控它的能力,建议你以后剧作上可能集中一点,再就是建议你不要写剧本了,你就踏踏实实做一个导演也行。你去找一个好的剧作,然后你如果发现那个剧本不错,你照人家拍就完了。而你自己演戏,我觉得你也可以演。但是你自己写的剧本你自己演,有些戏其实是挺别扭的,你给你自己挖坑。你自己挖坑自己跳。像你这样有献身精神的导演也是很少见的,因为你那个剧作弄得你没法处理,都是一些大生大死,那些东西怎么演?然后中间后边还演了一场自己跳海的戏,跳一半水太凉又回来了,是那意思吗?
毕志飞:对,其实汪老师是这样,其实我们这个电影可能当时设计的,从剧作上确实像您刚才所说的,一开始就是想做一个不一样的,恰恰把单线叙事或者绝对主演就放弃了。当时有几点考虑,一个是想,因为它开始是个小成本,想做一个特别不一样的,咱们试一下多线叙事,也是为了加快节奏,加大这种元素量。再有一个,因为我们当时的这种定位,就是要找十几名学生组成一个班,因为表演经验也缺乏,他们其实还不是那种职业演员,只能算是本色出演。
汪海林:有几个表演是挺差的。
毕志飞:因为他们都还不能算职业演员,就是本色出演,自己演自己。后来我们也觉得这里面,他们很难说有一两位能够单独挑起电影主演的重担,于是就做群戏。
汪海林:所以你看年轻的导演就是这样。有时候就凑合条件,你因陋就简,把正常的艺术标准都放弃了。因为他们的条件不具备塑造更好角色的可能,所以就把剧情弱化到他们能够完成的程度,这就是违背规律的,片子就不可能好。应该是故事强,表演更强,往上累加。那么有些东西是可以规避,有些他可能演不出来,想办法规避,这是没有经验造成的。再一个包括你给自己评分,你是不是一个比较自大的人?
毕志飞:那不是。
汪海林:你是过于自信了。
毕志飞:没有,是这样的……
汪海林:一般的导演也不敢这么去设定这么宏大的结构。
毕志飞:对,您说这个我是挺同意的。当时其实是这样,我对剧本写作还是比较喜欢的,一直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