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雷山县丹江镇党委书记周海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丹江镇紧紧围绕“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这条主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广大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就能增收,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老百姓的产业越来越兴,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为丹江镇党委书记周海林(右)到茶园基地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建好一栋房。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生态山居”民宿产业带,在乌东、白岩、大小固鲁、猫猫河、脚猛等村寨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采取“新建一批、盘活一批、升级一批”方式,新建21栋精品民宿,盘活改建易地移民空置房9栋,升级农家乐32家,民宿投入运营后,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都被盘活了。通过“党支部+项目+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运营商,共同打造“民宿+”农文旅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有效激发了村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仅白岩、乌东两个村通过民宿带动,村集体收入双双突破万元。
管好一片茶。充分利用“雷山银球茶”区域公共品牌,深入推进茶文旅融合,将全镇1.87万亩茶园与乡村旅游捆绑发展。重点推进雷公山片区茶场、银球茶发源地脚善茶场等片区茶园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产业基地+观光体验+休闲康养”的立体生态茶园。今年以来,采取组织化采摘、茶园“反租倒包”、订单式生产等方式,全镇茶青产量吨,综合产值达1.26亿元,茶农通过茶产业人均增收元以上。
图为丹江镇党委书记周海林(左)到田间地头开展秋冬种工作
种好一丘田。围绕县域打造“茶麻菇稻”东西部协作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充分挖掘苗族稻作文化,采取“稻+酒+油+渔”的方式,重点打造优质米、香甜酒、健康油、美味鱼的稻作消费新业态,让游客既能观梯田美景美画,又能品梯田美酒美食。加强与市场主体合作,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外部游客引流,将农特产品打造升级为高附加值农特商品。白岩村、乌东村等村寨的优质稻米作为伴手礼卖到10多元一斤,油茶籽加工包装后卖到20多元一斤,传统工艺制作的米酒卖出多元一斤,稻田里的鱼卖出45元一斤,老百姓的农产品借助乡村旅游渠道卖出了好价钱。
搭好一平台。以精品民宿为牵引,全覆盖建设数字乡村平台,通过大数据赋能,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全镇民宿80%以上的客源是通过网络预订,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可进入性。依托数字乡村,搭建“黔移庄园”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视频直播溯源的方式,推出“我在苗乡有亩田”“我在苗乡有亩茶”“我在苗乡有头猪”的招牌,让消费者在线定制认养农产品,实时查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依托数字乡村,探索积分制管理办法,将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与村规民约的各项要求量化为积分指标,创新推出“”分配模式(50%的收益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基金;30%的收益作为全体村民分红基金;10%的收益作为公共事务帮扶基金;另外10%的收益作为激励合作社成员骨干基金),探索出一条“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联农带农新模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丽
编辑王军
二审王光莉
三审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