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湘平
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家。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所书巨型石碑《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碑》、《汨罗江屈原离骚碑》、《朝阳阁赋碑》等,被中国书法界称为当代隶书的丰碑,必将弘扬千载。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艺术荣誉奖。
年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年”荣誉证和奖章。
刘洪彪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年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年、年、年三次蝉联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年受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表彰,被授予“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高规格大展。
早年蝉联全军第一、二次书法比赛一等奖。
黄海林
三品美术馆创办人、馆长、收藏鉴赏家、诗人。
“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及“吾境”系列展策展人。
提出了艺术创作“四并重”及中国书画品鉴“四意”的学术主张。
“三品寻美时隔多日又跟大家见面了,这次我们请来了中国书坛的一位老将,九十多岁的夏湘平先生。
夏老先生在五十年代已经在进行创作了。在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经过几十年的静心的创作和思考,现在他的草隶,也叫夏隶,已经达到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我们就请他来跟我们分享一下。”
“夏老师是我们军队、美术书法的领袖人物,负责全军的美术书法工作,他作为这样一个位置,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会的常务理事。从八一年开始,第一、二、三届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到第四届中国书协的常务理事,这一层就取消了。所有的常务理事都进入了主席团。”
“当副主席了。”
“都当副主席。
我三十二岁调到北京,八六年的时候第一时间我就找到了夏老师家,从三十二岁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六年了,坦率地讲跟夏老师的夫人林老师,还有他的儿子夏勇我们都是像家里人一样的,当然我有点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吃饭的时间就吃饭,反正有什么事我就问,夏老师他们一家人都没嫌弃我,没烦我,一直是对我挺好的。在他们尤其在夏老师的关爱、关心下,我们在北京这几十年,在书法界就比较顺利,跟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学东西,当然首先切入是学书法,从书法学知识,从知识开始进入到人品,就是从书品、人品、文品各个方面都受到他们的一些点拨,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小小的一些成绩。”
“洪彪对我的褒奖讲得太多了。”
“实事求是。”
“应该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谈不上什么艺术成就,我觉得搞艺术的人都是从心所出发,有感于心而动于情,最后成艺术。所以说书法艺术和写字为什么有区别,就是因为书法艺术是用情来搞的,是带着情感的创作性劳动。如果说学习书法光是照着古人的模样来写,一成不变,不断的重复,没有创造性的劳动,没有自己的感情驾驭,他就成不了书法家,只能说是字写的不错而已。它必须是融入情感去,从心出发,以感情来驾驭书法,所以书法艺术的美它的本质就是形象的美。”
“夏老师很谦虚,其实他成就很大。
首先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说到隶书,在当代书坛首屈一指的就是夏湘平先生。尤其是从艺术创作的立场上看,老一辈的书家里面,隶书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夏湘平老师。当时有人把他的隶书称之为夏隶,这不是他自己说的,是整个书法界都这样说。他创造出一个个性鲜明、风格鲜明、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追求、审美高度、独特语言的隶书。所以有夏隶之称、草隶之谓。
夏湘平作品
他的隶书是草隶,用行书和草书的意趣、笔法,连带来进行隶书的创作,写的比较自由、洒脱。有点像当年在汉代写汉简,不是一笔一笔的拼凑,他是有时候是连带的,甚至偶尔还有减省的,这个叫草隶。我们称那个时候的隶书叫古草、汉草或简帛书,不是汉碑的那个隶书,他当然不是那个笔法,他是中锋行笔,但是他是属于那个性质,就是草隶。本来隶书是正书,正书就是一笔一划要交代清楚的,但是他站在艺术的立场上,能够在隶书的书写当中,用行草书的方式来书写,所以说他出现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他人的隶书。称之为草隶,被命名为夏隶,这是书法界说的。
说到成就,集中体现在几个大碑上面:
第一个碑是《唐山大地震纪念碑》。所有到唐山去的旅游者,到唐山大地震纪念碑就可以看到那块巨大的碑。那时候是启功先生推荐的他。本来唐山想请启功先生写的,启功先生说:这个碑啊要刻碑,用隶书可能比较合适,像汉代的碑基本都是隶书,正大光明,非常有气象,夏湘平同志这个隶书是完全可以在那个地方留下一个可以传世的作品的。所以后来他们就请了夏老师去写这个《唐山大地震纪念碑》;
夏湘平作品
唐山大地震纪念碑
汨罗有个屈原碑陵,里面有个最主要的主碑叫做《离骚碑》。几千字都是夏老师写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碑。在九几年,香港一个书谱出版社就出版了这个碑的全文;
《离骚碑》局部
《朝阳阁赋》写的比较晚一点,七十多岁写的。从五十多、六十多到七十多,三个阶段写了三个非常著名的碑。这三个碑一定会是当代隶书里面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经典的三块碑。”
《朝阳阁赋碑》
“艺术形象的美我把它归纳成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力感的美;第二个是动感的美,运动感,代表着生命。如果是静止、僵直的、平铺直叙的东西,没有艺术的感觉,没有运动感,就没有生命力。
还有一个就是点线的美,现在学书法好多是学二王,比较轻松自由,但是通通的都学二王以后,就感觉着有点程式化写不出个性来了。”
“雷同。”
“大家都一样了。所以这个点线我的主张是既要学碑、学二王,也要学帖,他的东西是轻松自如、自在,写得很精神。也要写碑,碑的东西比较厚重、雄强。这两种东西加在一起,就能够表现点线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力感的同时也就能够反映个性。就不像大家都学二王,写出来都一样没有什么个性。
我自己的实践就是碑帖结合,杂糅诸体。我学的东西比较杂,什么都学。首先是偏爱隶书,隶书的各个版本我都学了。最后我选了《石门颂》作为我的突破口,因为《石门颂》比较轻松自由、潇洒开张,不受隶书的拘束,既有篆的味道,也有楷的味道。
夏湘平作品
第四个是结字的美。王僧虔就说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神采,就靠结字来体现。所谓神采就是书家的学识、审美能力、趣味、气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所以结字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的结字搞得四平八稳,吴冠中就说过一句话:四平八稳就不是美。还有王羲之早就讲过:平直相似,方方正正。这都不是结字的好方法,带着感情来结字的话才能放得开,不受成法的约束,可以大胆的写,放肆的写。当然结字不能离开古人的法度,法度是基础,必须要学。
健康指的就是内容的美,正能量的美,不搞歪门邪道、丑陋的东西。关于书法我自己就是这么理解的,书法的美就是形象的美形象的美包括(以上)这几点。”
“我刚才听了觉得很有启发,要有力感、动感,要有很好的点线形质,更要有结字的形态、精神气质,最后总的说是要健康,不要搞一些负能量,要正大光明、阳光温暖。这五点我觉得特别好(夏老师)是大隐之士,确实太厉害了
,能够安安静静的做学问、看书、思考、创作,然后才有了这样的造诣,如果一直以来就特别活跃、忙于应酬的话,(就会)浮躁,飘在面上,反而成就不了这么一个大家。”
“三品寻美这一期就快要结束了,夏老先生以他九十多岁的高龄跟我们谈了他许多的心得,这些理念对我们的创作和欣赏,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期望今后夏老先生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影响和指导,感谢大家收看。”
艺术总监:黄海林
三品美术馆创办人、馆长、鉴藏家、诗人。
创意策划:刘绍海
书法家、鉴藏家、摄影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