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坚持将本土人才选拔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重中之重,围绕本土乡贤、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蓝领技工,依托载体创新,多维度选育本土优秀人才。
一、望闻问切,开展本土乡贤评选。推行“望闻问切”四步法,深入挖掘本土人才,强化培养培育机制,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望”,发动全市力量。以党委、党组为单位,深入挖掘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农村(社区)生产经营、文化及服务组织中,具有民间传统绝招、绝技、绝活的本土优秀人才,开展首届本土“乡贤”选拔活动,海林市共推荐“乡贤”人选98名,通过组织评审、网络投票两个环节,共有26名候选人入围本土“乡贤”初步人选。二是“闻”,倾听基层意见。在深入挖掘基础上,5月7日至11日,由组织部门牵头,对26名本土“乡贤”初步人选开展考察谈话,深入“乡贤”候选人选所在村组、工作单位,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其发挥技能专长、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等情况,最终确定16名本土“乡贤”人选,悬挂“名贤工作室”,弘扬乡贤文化,传承乡贤美德。三是“问”,找准发展短板。充分发挥“乡贤”人才引领示范作用,主动向“乡贤”讨教振兴崛起之策,自开展本土“乡贤”选拔活动以来,16名本土“乡贤”先后对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转型、医疗编制改革、教育文化研究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45条,其中,原海林文管所所长果莹对横道中东铁路建筑群开发保护,收到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划拨专款对横道圣母进堂大教堂进行了维修保护,成为横道旅游靓丽名片。四是“切”,实施振兴计划。组建“名贤工作室”,每名“乡贤”至少确定1名技艺传承人,以“师徒帮带”的形式,传授技艺技法。并根据“乡贤”专业特长,组建“名贤顾问团”,深入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五进”活动,参与城市建设、文化传承、授课讲学、技术指导,发挥其在本领域建言献策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体系选育,催生现代职业农民。围绕高标准选拔、专业化培养、点面式引领,助推新型职业农民“破土而出”,从“单飞鸟”变“领头雁”。一是严格标准,遴选优秀人才。深入挖掘“土专家”、“泥腿子”等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标准坚持“三个突出、一个以上”,“三个突出”即,种养殖技艺突出、致富能力突出、产业规模突出;“一个以上”为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村内推荐、材料申报、实地考核,共有39名农村实用人才入选新型职业农民初步人选。二是特色培养,打造职业队伍。为防止“大帮哄”、“走过场”,以海林市农广校为依托,引入“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育模式,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两条主线,在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经过系统培训,39名新型职业农民初步人选全部通过专业考核,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三是以点带面,实现富民增收。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富。海林市长汀镇万丈村职业农民付德臣,种植甜叶菊年收入25万元,在其带动下,全村甜叶菊种植户发展到户,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达22户。海林镇林山村赵贵军致富不忘乡里,毫不保留将种植技术传授乡亲,带领村民致富增收。截至9月末,海林市54名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10万以上,带领村民增收近千万。
三、实战培训,加速电商人才成长。通过采取“培训+实战”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地企三方联姻,不断壮大电商人才队伍,为电商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系统化”培训。依托海林电商产业园培训中心,联合亿丰公司、职业教育中心组织名电商创业意向青年举办电子商务实战培训班,由亿丰公司出资,免费为电商创业人员提供为期一年价值9.6万元电商培训课程,系统学习电商理论、网络营销、图片处理、网店运营等电子商务知识,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运营模式及操作方法。二是“实战化”练兵。在系统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电商创业人员“试水感温”,将理论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互检验。为解除创业人员后顾之忧,海林市与亿丰公司、职业教育中心签订三方培训协议,为学员提供1万元淘宝开店保证金用于实践操作,并为其提供商品成单收入及本金结算服务,让电商创业人员全身心投入商品推介和在线运营。三是“保姆化”服务。为确保电商人才创业成功,坚持每月对电商人才创业情况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掌握运营情况,并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答,提供技术支持,对符合单独创业条件人员,依托电商产业园服务中心,开设“绿色通道”,推行“领办代办”,落实扶持政策,为电商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自培养模式启动以来,共解决实际困难22件,提供技术指导54次。
四、校地联姻,培育蓝领技能人才。充分借助驻地高校人才富集优势,推进海林职教中心与牡丹江大学深度融合,联合办学,培育“蓝领”技能人才。一是“3+2”分段式培养。凡就读与牡丹江大学联合办学专业职教学生,3年在职教中心学习专业技能、2年升入牡丹江大学对口专业深造,毕业颁发国家承认高职专科学历证书,对于成绩优异者,还可通过“专升本”或电大进修等渠道,获得相应学历学位,打通职教学生进修通道,提升“蓝领”人才技能水平。海林首期“3+2”分段培养,共涉及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4个专业80名职教生。二是“理论+实践”深度对接。为确保培育质量,学员培养期间,采取“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即除高一全天文化课学习外,自高二起,保证每天50%的理论学习和50%的实践操作。其中,在实践操作阶段,推行“校企对接·私人订制”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先后与中航国铁集团、纳帕庄园、广丰汽车修配等多家企业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技能,达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三是优势资源合作共享。根据双方协议,海林职教中心与牡丹江大学(海林校区)实行合署办公、师资共享,对于分段培养学科,院校教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并由牡丹江大学对口教师帮带职教教师,以提高职教师资队伍水平,适应分段培养需要。对于重点专业学科由牡丹江大学一线教师亲自授课指导,确保教学质量。此外,职教中心学生共享大学实训基地,与在校大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技能比拼,开阔视野,提升技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