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类文化
艺术哲学
情爱与性美
科学美学思想史
追风筝的人
美的启迪
科学美学思想史
美学散步
宗白华美学文学文集
物理学的哲学思考
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
美与艺术
物理学的哲学思考
美学与哲学
审美特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宗教·道德·文化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正义论
朱光潜全集(全四卷)
诸子集成
周易集义
四书五经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
古谣谚
说文解字今释(三册)
四体大字典(上下)
辞海(增补本)
书学史
新诗漫谈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
美国中学生获奖作品选
古韵通晓
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
全唐诗作者索引
诗韵
诗词曲格律纲要
成人自学古诗文助读
古书虚字集释(上下)
宋本广韵
中国甲骨学史
搜神记全译
希腊罗马神话
圣经故事
世界风光图
罗森等早期日本游记五种
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补正
水经注正误举例(一二)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中国历代谋士
胡适自传
中外年轻有为历史名人个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中下)
蒋经国家事
居里夫人小传
甘地自传
托尔斯泰传(一二)
痛史明鉴
南北朝史话
明朝史话
满清稗史(上中下)
椿园载记
骑马民族国家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全套)
元史(一至十五)
鲁迅全集(全套)
六十种曲(十二册)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悲剧集
美国当代诗选
莎士比亚全集
李白全集(一二)
全唐代词
唐宋律诗选释
全唐诗(全套)
白居易资料汇编
潮骚
意大利童话(上下)
耳证人
小说日报(.4-6)全四册
词的艺术世界
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符号·心理·文学
神话论文集
情史(上下)
世说新语(上下)
太平广记(全套)
知堂书话(上下)
世界文学佳作百篇
高尔基与民间文学
苏东坡全集()
杜诗详注(全)
白居易集(全)
康有为诗文选
王粲集
扬州八怪诗文集
诗经语言艺术
国语·战国策
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
永乐大典(一——九)
太平御览(一——十二)
夜读随想
读书是一个人的旅行。
也许读书是孤独的却也有它可能的特有的热闹。这样的旅行,犹如轻舟之于时光的洪流,在不断地相互推拒中去一步步接近吉本芭娜娜所谓的心间圣所——灵魂永恒的居所。
正是在这样的旅行中,我们把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记忆,一点一点地重新召唤到我们面前。
读陈原先生《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开头的两篇就让我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两个同样句式结构的文章,《不是战争的战争》、《不是情书的情书》,温润中有一丝冷冽的怪异。
爱伦堡那家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家伙。
“即使是最精美的炸雉鸡,也无法抗拒一只坦克的攻击。”呵呵,面对这样的陈述,我们能说些什么?
“巴黎将永远是巴黎”,就像“维也纳总是维也纳”。我们能说它们是错的吗?虽然,这两首歌曲唱起来的时候正是两座城市分别遭到法西斯军队毁灭性进攻的时候,那又有什么?就像我们每年的GDP都在按多少比例增长一样,有错吗?
可敬的爱伦堡。
当年,也就是还仿佛年轻着的时候读这位年轻的老人家的《人?岁月?生活》,感觉到的主要是隐隐的疼痛;而今天读他,是疼痛的有趣。
关于老柴(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故事,以前在其他地方读过,感动过。在陈原先生这里重读,不仅仅是感动了。还有一份深深的羞愧:陈先生笔下的老柴与梅克夫人的交往,实在是能够让今天的很多人,尤其是男人羞死的。当然,我是指的那些还在心灵深处保留着一点点男人性的男人。
独行甚或苦行的收获,远胜于享乐之旅。记不清这是哪位先哲的话了,一直心有戚戚焉。
读完旧书摊上淘来的《空山落叶》,孟津李根柱先生的文章合集,1年11月由黑龙江海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杂货铺子。陈韧、韩国平二君分别作序,各有千秋。陈韧的序浪漫飘逸大讲汉字的意义云云;韩国平君的序则一个小故事讲完就挽住了疙瘩,博人不由自主地一笑。
根柱先生的散文,隐隐有杨朔体的余韵,总要在笔下的事物中找到一点哲理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出来。却也朴实生动而且,可爱,让我这懒散之徒忍不住在心里给自己布置任务,要瞅机会给兄长读后感一下。
那些考辨性文字,是下了不小功夫的,读起来不时有一种临摹点什么的冲动。
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一群被夺走了过去的人!
“面对我心仪的风景,我感觉我确曾在那儿,或者,我应当在那儿。”
罗兰?巴特如是说。
他还说:“对我而言,风景(城市或乡野)应是可居,而非可访的。”
这个老小伙子,到底不同凡响呵!
时间中总是有一些能够感人肺腑的东西,或者说因素。过去时光的记忆当中的那些事物,对于记忆者来说都是曾经在他心里切切实实存在过的事物。在那消逝的时间里,你只要确认曾经有过那么一件事发生过,那它就会是最感人、最令人迷醉甚或疯狂的时刻。
就像我们偶然间翻出了一张旧时的老照片,你和她之间一瞬间会出现一种矛盾的对视:她正注视着你,却没有在看你;你在注视着她,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人。
读书也像拍照,最好的是介于倾听者与猎取者之间对抗与妥协的那一种,那是一种优雅或者轻淡的静观,不是猎取,甚至也不再是倾听而是,是一种相遇。
李少咏,自号小木匠,逍遥镇人。能熬胡辣汤,会做粗陋的小桌子小板凳,职业教书匠,都是半瓶子酱油水准。喜欢读书写字,希望以此抗拒生命中的佞戾、虚妄与迷惘。把最深的现实创痛比如为我们带来巨大伤害的新型冠状病毒虚化隐藏于文字底部,也许也算是无助之中的一个审美选择吧。
李少咏